“我们·哲学”,校际对谈

发布者:何熠发布时间:2017-10-16浏览次数:1500

20171014日,金秋送爽,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五位同学在高广旭老师的带领下,受邀来到南京大学哲学系,与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师生,参加了以我们·哲学为主题的学术座谈会。作为南京地区开设哲学本科专业的三所院校,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东南大学各有其办学特色,对谈会旨在加大校际间的沟通,扩展视野、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会议的第一部分,由三校的带队老师各自发言。南京大学哲学系蓝江老师、南京师范大学李志祥老师和东南大学高广旭老师分别介绍了三校哲学系的发展历程和办学特色。


会议的第二部分就“我们·哲学”这一总议题,三校学生代表分别对“作为生活的哲学”“作为专业的哲学”“作为事业的哲学”加以特色阐述。我校哲学系朱兆丰同学从“哲学与生活是脱离还是融合”方面阐述了“作为生活的哲学”。他谈到澎湃新闻对清华大学沈卫荣先生的访谈,沈先生认为,任何想在学术上成功的人,一定要把学术与自身兴趣联系在一起。哲学思考也应和生活相联系,要关切到我们的内在生命,对待哲学的态度也理应真诚。“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南京师范大学李志祥老师点评道:哲学不仅仅有认识生活的功能,更应指导我们进入这样的生活。


我校大三哲学系的赵奕菲同学从“哲学作为专业意味着什么”和“如何对待作为专业的哲学”两个方面,对“作为专业的哲学”进行了一番阐述。作为专业的哲学与作为生活的哲学不同,意味着哲学的生成而不是重复;也与作为兴趣的哲学不同,强调对概念的界定,对逻辑的训练,对论证的考察等;意味着新的提问方式的诞生,重新审视生活中的“习惯性认同”;区别于孤立地做哲学,强调哲学家们视域的融合;不放过生活中闪现的哲学特质,做有意义的个体,过厚重的人生。“不是自在的常识思维,也不是自为的科学思维,哲学思维在二者思辨的张立关系中,以逻辑先在性把握具体”,东南大学高广旭老师点评道:哲学的专业训练必定会有一段痛苦的过程,苦中作乐、以苦为乐,方能感受哲学的魅力。同时,也要将哲学与社会问题相统一,与社会现实相融合的哲学才有其生命力。


我校大三哲学系的沈知聪同学,从哲学对时代问题的回应这一角度出发,发表了自己对“作为事业的哲学”的看法。德国古典哲学已经达到了对于哲学思维方式的自觉,即哲学要批判、塑造、引导现实。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从劳动和物质生产出发反思“理性的自我膨胀”这一现代性问题。中国哲学也有其独特的文化基因,思考如何打破哲学各个二级学科的界限,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现实问题给出回应,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南京大学蓝江老师点评道:哲学的最终目的是面对、把握、改变世界,以哲学为使命,看清时代特征,并用屠龙精神改变世界。


茶歇后,三校师生自由讨论并交换意见,随后赠授书籍,合影留念,为2017我们·哲学南京高校哲学本科学术座谈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必将取其精华,助力哲学系人才培养更上一层楼。

文字:赵奕菲,沈知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