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118周年校庆系列活动·第一期青年历史学者云论坛

发布者:张睿驰发布时间:2020-06-18浏览次数:1589



为庆祝东南大学118周年校庆,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于2020年6月15日主办了第一期青年历史学者云论坛,该活动同时得到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东南大学秉文书院的大力支持。论坛在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负责人王华宝教授的致辞中拉开序幕,由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副教授毕云主持。本次论坛共包括三个场次,主题分别是:秦汉六朝社会、明代思想与城市文化、中西文化交流。来自海内外知名高校的九位青年学者报告了个人在本领域取得的最新学术成果,每个场次并邀请到一位学者专门担任点评工作。

第一场“秦汉六朝社会”的三位发表人从文献史、宗教史的角度分别阐释了对当时社会文化现象的理解。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杨颂宇发表了《从五一广场出土东汉简牍试探汉代的“君教文书”》,该文对五一广场出土东汉简牍中较为特殊的“君教”类文本做了全面的整理和解读,为重思简牍的史料价值和挖掘文书内容的可比较性作出了贡献。重庆大学高研院史学中心青年讲师周胤的演讲《北魏武、明时期洛阳寺院布局与里坊规划》处理了北魏时期洛阳城的寺院形制与里坊制度之间的矛盾关系,并认为此一时段寺院对里坊的破坏是隋唐都城里坊制度发展的诱因。澳门城市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助理教授李静的论文《小议谢灵运<山居赋>中的“清府”——兼论谢灵运和<灵宝五符序>之关系》是对她长期以来谢灵运研究成果的总结,通过构建宗教人物的知识谱系,其生活的实况将得到更为深入的呈现。本场承蒙南京大学文学院古典文献研究所的赵益教授拨冗指点,对三位青年学者的研究都给予了肯定,并分别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评议。

第二场“明代思想与城市文化”的三篇研究覆盖整个明朝,从科举、道教和艺术三个不同角度勾勒了明代社会的多样性。上海社科院中国学所助理研究员耿勇的报告基于详实的史料搜集和整理,展现了明代中前期科举策问和敕撰教化类读物之间的密切联系。东南大学历史学系讲师贺晏然的文章《明代南京朝天宫全真堂的存废及其意蕴》以明代南京朝天宫全真堂为线索,追述了明代全真教在江南复兴的艰难过程。同为历史学系讲师的李铀延续其博士阶段研究,以城市胜景图为主题,挖掘了苏州城市图像丰富的文化内涵,以艺术史的视角进一步完善了学界对晚明江南城市的认识。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副研究员杨彦妮作为本场与谈人,对三篇文章分别作了细致回顾,并给予了积极评价。

第三场讨论围绕“中西文化交流”这一主题展开,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青年讲师王蒙从谶纬与民间信仰的全新视角考察了太平天国末年兴起的改革运动,试图还原洪秀全个人的历史心态、知识背景与变革逻辑,进一步拓展太平天国史研究的视野。新加入东大历史学系的闵心蕙老师对清代档案史料中的供词做了详细梳理,尝试借助个案去比较清中叶禁教时期天主教与民间宗教在地方发展的歧异,弥补以往学界对禁教时期关注的不足。压轴发言的是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史习隽助理研究员,她针对同类研究传统上过度依赖西方史料的弊端,从新近发现的汉语天主教文献《敬一堂志》入手,对明末清初上海天主教经济自养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做了深入探讨,极大丰富了明清之际在华耶稣会的相关研究。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科系的张佳老师担任本场的评议人,她指出三位老师的研究主题非常集中,偏重宗教尤其是广义的基督教研究,并结合自己的宗教研究心得,对三篇论文提出了富启发性的修改意见。

本次云论坛持续近四个小时,各位与会的青年学者和评议专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东南大学历史学系成立以来举办的首场青年学术论坛获得圆满成功。除与会人员之外,本次论坛还吸引了包括在校学生和海外学人在内的众多旁听者,是搭建东大历史学科学术交流新平台的一次成功尝试,也表现出了很好的后续发展潜力。相信东南大学青年历史学者论坛将成为促进海内外青年学人交流的全新品牌。

(文/贺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