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何志宁老师参加城市社会学前沿暨学科建设研讨会

发布者:何熠发布时间:2014-12-16浏览次数:2522

2014年12月13日至14日,人文学院社会学系何志宁老师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城市社会学前沿暨学科建设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的主办单位是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学会城市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作为中国社会学会城市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的新任副秘书长,何志宁博士以全体大会发言的主评人之一参与了学术讨论,并发表了“城市住房的社会公平与制度历史安排”的论文。

会议的六个主题是:社区建设与社区治理,社区问题与公共服务,城市文化与空间权利,城市更新与遗产保护,新型城镇化与规划,城市流动人口与治理。

附参会者论文摘要,以供人文学院师生们共享。

附件:论文摘要

专题一:社区建设与社区治理

企业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新探索

——基于三个社区的比较研究

广东财经大学社会学系蔡静诚

在社区治理研究中,“国家——社会”二元视角占据了主导,市场似乎与社区治理无关。然而,新城市社会学理论却认为市场是城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力量。事实上,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在中国的城市社区中,企业参与社区治理的案例不断增多,企业的参与深刻影响了社区权力的重构,但因为其没有统一的模式往往被忽略。本研究通过对三个社区企业参与治理的田野调查,解析国家、市场、社会多元共治衍生的三种新的社区权力结构,从而探索企业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新模式。

关键词:社区治理社区公共产品企业社会责任

区建设中政府与社会组织构建的新型关系

——以北京市LD社会工作事务所为例

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政治与法律学院社会学系陈文玲

在社区建设中,社会组织通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与政府形成一种新型的“垂直互补”关系。虽然社会组织对政府有一定依赖因而受限于政府,但就当下中国社会的制度背景和现实状况而言,包含社会组织在内的第三领域在成长阶段,仍需国家力量的支持。随着社会政治体制的宏观变迁以及微观层面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动,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将在一种“依赖——自主”的关系系谱中不断变化与演进。

关键词:垂直 互补 政府 社会组织

城市社区治理:一般与个别之间

中国传媒大学冯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治理理念的高度提升,昭示着中国的治理模式正发生深刻变化。创新社会治理作为一个组成部分,包含在上述总目标之中。在新的社会治理格局中,要特别注意发挥社区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本文集中探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试图回答: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一般”涉及的内容是什么?这种“一般”与具体的城市社区治理即个别相融合,可以用于指导具体的城市社区建设。反之,具体的城市社区治理实践中的成功原则也可以上升为一般。

关键词:社会治理 社区治理城市社区治理 一般 个别

通过社区服务的治理:何以可能,何以可为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黄锐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城市社区作为基层政权合法组织的身份面临危机,而作为日常生活共同体的身份却得到居民的认同。当前中国城市的社区治理可以通过社区服务对象的延伸、服务内涵的扩展、服务主体的多元以及服务体系的完善,确保社区居民能够享受到公共服务、自组织服务和市场化的社会服务,推进社区治理主体的多中心化、社区治理方式的双向互动、社区治理机制的协同合作。并且,在此过程中逐渐构筑出网络型的社区治理形态与新的社区公共性,确保城市社区权力多元化之后组织结构的高效运作,重新奠立社区的社会文化基础的重新,进而重构城市社区作为基层组织的合法身份。

关键词:社区服务 社区治理多中心 双向 合作

多面孔的业主委员会:从维权到治理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李培志

虽然频见报端的维权事件或业主维权运动使业主委员会多以维权面孔而出现,但从更为常态化的日常运行来看,它除了维权面孔以外还有更多“日常形式”的面孔。业主委员会的多面孔性,不仅指从整体上来看业主委员会的外在表现是不同的,而且也指从个体来看业主委员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或者阶段所表现出的形象也是存在差异的。认识业主委员会的多面孔性,不仅能够为业主委员会的生存与发展开拓空间,而且也能够为基层社会秩序的重建与社会结构的调整提供具有建构性的可能路径。从趋势与发展空间来看,从维权走向治理是业主委员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河南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评估报告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祁海军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来,学界对国家治理能力进行了探索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评估操作。社会治理能力作为反映“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现状以及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情况的重要测度指标,得到了充分重视。根据简便科学、切实易行的指标体系对河南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进行系统考察和科学评估,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治理导向和科学的绩效考核标准,提升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效能,提高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促进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保持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之间恰当的平衡,进而为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决策参考和政策依据。

关键词:河南 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 评估

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逻辑

——基于实践案例的类型学分析

南京市社会科学院任克强

本文基于城市社区的实践案例,分析了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类型与逻辑。根据不同主体的影响,居民参与分别受到行政权力主导、市场力量催生和社会力量驱动,呈现出形式参与、维权参与和自治参与三种不同的参与类型。作为动员型的中国政府,在行政力量动员下的传统意义上的形式参与在逐渐式微;随着市场力量的加强,住房阶级的出现,以物业维权为标志的维权参与越来越多;而一些推动基层自治的官员倡导的自治参与在基层社区治理中得到了应用。这三种参与类型反映了政府对居民参与的不同控制程度,基于参与的成效和中国体制的特殊性,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理想图景在于走向自治参与。

关键词:形式参与维权参与自治参与

城市居委会邻里调解与“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治理

—兼与黄宗智“集权的简约治理”对话

河海大学社会学系孙旭友、 芦信珠

基于T社区居委会邻里调解的田野调查资料,分析了居委会治理邻里纠纷的微观过程、治理机制及其政治意义。居委会借助对社区情理和国家权力的策略性运作,尽力说服纠纷双方达成邻里和解。居委会邻里调解渗透着居委会利益诉求和路径制造痕迹,也是政治逻辑与治理逻辑、社会自治与国家治理实践交错的微观体现。社区与国家合作治理,构成居委会邻里调解的真实逻辑和治理机制。居委会对邻里纠纷的治理过程,既体现政府对借助“简约治理”原则治理基层社会的现代坚持和国家对社会的渗透,也呈现简约治理所需社会基础的“复杂”。本文既重申了“强政府弱社会”的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又对黄宗智的“集权的简约治理”做了实践性修正和拓展。

关键词:居委会调解;简约治理;邻里纠纷;国家与社会

社区网格化治理与和谐社区建设

——以JY社区为例

山东大学哲学与发展学院万佩佩

文章在借助社会质量理论构建和谐社区建设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法对Y社区网格化治理模式以及和谐社区建设经验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当前中国和谐社区建设应该包含以下四个维度:社区经济保障建设、社区管理与服务建设、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自治建设;(2)两个活动主体:社区和社区居民;(3)以社区为圆点,发挥社区在经济保障建设、管理与服务建设的作用,处理好社区与政府、企业、社会和居民间的利益关系,是加强和谐社区建设的基础工程;(4)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构建社区文化认同理念,不断加强社区居民在社区文化建设、社区自治建设等方面的能力,既是和谐社区建设的目标,又是和谐社区建设的有效途径;(5)当前背景下,合理协调社区 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加强社区在社会治理中与政府平等的合作地位,是我国未来社会治理创新的趋势。

关键词:社区和谐社区建设社会质量理论网格化治理

治社会学视野下的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研究

—以成都市成华区的实践为案例

吉林大学吴穹

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是近年来我国不少地方在城市管理和基层社会治理中采用的新型管理模式和公共政策工具,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在努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阶段中走向成熟和定型,一直是政界和学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试图首先从网格化管理理念和网格化管理模式的产生和发展脉络,揭示网格化管理模式兴起背后的政治社会学意义;然后以成都市成华区等地的实践创新为中心,对中国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构建逻辑、运行机制和实践形态进行分析,阐释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制度创新价值和现实社会效果,最后分析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内在价值冲突和潜在风险。

社区类型与社区治理策略研究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NGO研究所辛华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我国发展水平不一的三个城市,采用了北京、成都和南昌三个地点,分别代表一线、二线、三线城市。每个城市选取了2个社区,传统社区(单位制小区)、混杂小区(过渡社区)、现代社区(商品房小区),展示现阶段我国社区发展的多种类型,不仅存在着不同地区社区发展水平不一,即使在同一个城市,同一类型社区,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比如,单位制小区,也存在破产单位制和现存单位制等两种类型之分。

结论:1.治理不能忽视历史的维度。现有的研究对社区的研究从单位制到后单位制的过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生活在其中的个人的观念和意识,以及他们的所在的场域都深深受到历史的影响。

2.社区治理要根据社区不同情形和类型而定。所谓放之四海皆准的万能法则并不存在。然而,根据不同的社区类型,采用适当的动员方式,通过整个社区参与来提高社区治理能力。

以“共同缔造”为核心,创新和完善社区治理机制

集美大学政法学院杨贵华

社区治理强调多重主体平等合作和协商基础上的共同治理。“共同缔造”与“治理”理念的要求高度契合。论文以“共同缔造”为核心,就创新和完善社区治理的相关机制展开探讨。(1)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体制内外社区组织的联动机制;(2)社区“同驻共建共享”机制;(3)社区居委会与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的联动机制;(4)网格化服务管理与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有效衔接机制;(5)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的“三社”联动机制。

关键词:社区治理;共同缔造;社区治理机制

社区组织动员与居民参与

——以CH社区的社区组织动员型参与模式为例

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晓霞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社区建设逐渐兴起并发展起来。社区组织成为动员居民社区参与的重要力量,由此形成了社区参与的一种新模式,即社区组织动员型参与模式。CH社区就是社区组织动员型参与模式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个案。本文将基于H社区的个案,考察社区参与模式的形成背景和动员机制。本文中的社区组织动员型参与模式是指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非正式组织协同动员本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与社区活动的社区参与模式。这种模式形成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由单位制转变为社区制,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以及社区组织动员能力较强。社区组织动员型参与模式的动员机制由以下核心因素构成:即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非正式组织对居民参与的有效动员。

关键词:社区组织 居民参与社区组织动员型参与模式

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社区公意(益)创投

——新时期推动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新机制

安徽财经大学社区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赵守飞

社区公意(益)创投” 是实现党和社会有机融合、社区党组织现代化和社区居民现代化、组织化的可行机制,是有效破解社区党组织涣散、社区工作行政化和社区自治形式化严重问题,在新时期推动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新机制。目前,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已经在其所辖的清水街道清苑社区试点试验这种新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走出了一条引导更多的社区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更多的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发展,推动党和社会有机融合,科学有效推动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程,推动社区自治,破解社区居民原子化和社区行政化困境之路。

关键词:社区公意(益)创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建设、新机制

专题二:社会问题与公共服务

城市住房的社会公平与制度历史安排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何志宁 吴国华

以城市住建制度安排中的四种意识形态为研究框架,以中国住房制度的历史变迁为背景,从设计-投资-管理、建筑技术既建筑风格、住房既居住社区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不同时期城市住房对社会关系的影响,研究中国城市住房形态所造成的各历史阶段的社会区隔和社会分化问题。

关键词:住建制度; 住建制度的意识形态; 社会区隔;社会分化;

城市新贫困群体与社会稳定研究综述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刘昱彤 李晓峰

在梳理城市新贫困群体与社会稳定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转型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视角发生了转变,并归纳出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的涵义与特征以及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因素。

关键字:转型期;城市新贫困;社会稳定

城市公共服务外包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观察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经管学院李宝梁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产品在国际上许多国家都有采用,但其进展及方式多样。当今中国在继续深化政府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过程中,正加大这方面的努力。本文基于对国家与社会、厂商与政府、企业主与主政者之间所发生的关系变化和利益调整,结合国际经验,概括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产品的机制、特点。提出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经改革道路上,现阶段政府服务外包的动力机制具有典型的行政色彩,即源于上级政府对基层政府不断施加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的行政压力,以及为了缓解自身财政紧缺,与解脱因供应能力不足而受到的指责,具有工具性特征。文章指出购买公共服务并不能解决政府及社会的所有事情,在购买公共服务过程中也会出现公共资源滥用、寻租腐败、服务质量低劣、合同监管困难等问题。文章认为应该在更高层面确定公共服务外包的目标方向,包括完善立法、严格操作程序、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监管制度,以及适时适度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范围、规模及方式等。

居住格局的变化对城市化社区回族文化的影响

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惠兰

文化是依赖于人的生产和生活而产生的,也必然伴随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从城乡结合部到城市的转变过程中,居住格局的改变使得身处其中的人们在谋生方式、人际交往和公共事业的管理以及精神文化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又必然对其城市化的进程以及未来在城市生产和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状态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考察和分析这种文化的变迁是十分有必要和意义的。

关键词:居住格局; 回族;文化变迁

为共同体的存在感缺失——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困境研究

——以黑龙江省资源枯竭型城市双鸭山为例

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秦文鹏

有经济增长没社会发展是资源型城镇普遍现象,纵观这类城镇兴转过程,只关注资源开采的利益博弈模式是其现实困境的直接原因,制度设计缺失是其内在根本。如果缺乏社会建设意识,以资源开采为目标的制度关注,必然带动出现全社会缺乏责任意识的利益博弈模式,人际关系脆弱,社会自身缺乏是一个共同体的使命感,城市自身根本没有自我发展能力,矿竭城衰、缺乏转型发展希望。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制度设计;利益博弈;社会责任

老龄时代下的城市养老服务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安阳市为例

河南行政学院杨军剑

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在现阶段的国情下,单一强调某一个别主体的发展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是不现实的,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元素,整合多方服务主体的资源,使其各自承担不同的职责与任务。本文拟以河南省安阳市为例,对老年人口的养老服务问题进行研究,为城市养老服务中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人口;养老服务;安阳市

城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构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原珂

城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应遵循公众导向、质量导向、公平公正性与公共公益性相结合、服务质量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四个原则,从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数量、服务结构、服务态度、公共服务产品质量和公众满意度五个维度对城市社区公共安全、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区保障、社区基础设施、社区劳动就业、社区文体休闲、社区环境保护、社区公共信息等方面的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进行整体质量评价。以期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水平,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从而在根本上落实公民基本权利,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以及“业有所就、弱有所扶、生有所序”的和谐社会。

关键词:城市社区; 基本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质量; 评价指标

天津市民生焦点问题调查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张宝义 张雪筠

调查表明,天津市居民对未来生活有较高的信心,但工作压力普遍较高;多数居民对生育二胎有一定的兴趣,但存在明显的性别偏好;对于延迟退休的态度比较消极,女性的消极态度高于男性;有三成居民的学生减负的实际效果持怀疑态度;接近半数的居民有创业的想法,但对创业风险的认识存在偏差;居民对于医患矛盾保持了较高的理性态度。

关键词:天津市; 民生; 调查

城市儿童社区工作的“在地化”动员与组织

——以B机构的社工项目实施状况为例

石家庄学院政法学院张学东

城市儿童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实务领域,但是,社区工作介入离不开“在地化”,特别是对于刚刚发展起来的中国大陆社会工作发展而言,“在地化”的动员与组织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以B机构的社工项目实施状况为例,城市儿童社区工作在动员过程中嵌入既有社区活动架构,在组织过程中出现目标置换问题,这些实施过程暴露出以活动为导向、服务对象主体性缺失、 “在地”形式化等问题,这些过程直接反映出城市儿童社区工作置于“先天性”功能障碍与“后天性”在地化不足的困境。因此,中国大陆城市儿童社区工作需要坚持以儿童需要为本,综融既有社区工作经验,强化专业服务能力,整合多重资源,促进有效“在地化”发展。

日本公营住宅应对老龄化的举措

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周建高

日本现已成为老龄化速度最快、程度最高的国家。老龄化不仅带来劳动力减少、社会保障开支沉重等经济社会问题,而且产生老人在宅事故、护理、孤独等生活问题。对于市场机制无法解决的中低收入老人居家生活困难,日本公营住宅制度给老人优先入住资格、对普通住宅进行无障碍化改造,并且创设亲子家庭相邻而居的成对住宅、适合老人身体特点的银发住宅制度,与日间照料中心等福利机构结合,在公营住宅配置生活援助员,重视社会交往的集体住宅交流住宅等。调查显示住宅政策获得多数人肯定。日本应对老龄化政策诸多领域需要分门别类的研究。

关键词:老人;住宅;社会保障;生活援助;无障碍化;居住

城镇化与民族工作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关凯

城市化导致中国社会发生结构性变迁,成为理解我国民族问题的重要宏观背景。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社会互动更为频繁密切,文化互动与融合程度加深,冲突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政府政策是主权国家内部社会生活的规则,优待少数群体的政策可能导致主流群体认为受到国家的“逆向歧视”,而促进族群融合的政策则可能导致少数群体认为被政策边缘化,从而导致族群间竞争加剧,并产生族群间的怨恨和冲突。城市化进程既可能强化族群认同,也可能消解族群认同,取决于城市环境中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等方面的制度性安排。传统的民族政策基于乡村社会、民族群体和计划经济体制而设计,在市场经济和城市化条件下,则需要进行民族工作战略的调整。

专题三:城市文化与空间权利

一个无中心城市的再认同困境

——以“诸侯割据”的东莞为个案

广东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 常海燕

中国的城市化偏向“物质”方面的迅猛发展,城市的外在形态与空间格局是最易先被城市化的。但在构建与之相应的城市生活方式及其城市文化认同方面,却异常困难且不受重视。因此,在市民多样性生活方式与国家与市场等多重力量规划下的城市空间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冲突与碰撞。本文以珠三角颇具代表性的移民城市东莞为个案,它既有独特的市直辖镇村的行政架构,又有“诸侯割据”的分散经济模式。探索这个“无中心”城市如何进行社会与文化整合,塑造城市文化新形象有着重要的中国意义。

关键词:城市社会空间;城市认同;市民城市化

文化与权力: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南京社会科学院 孙翠玉

中国城市化进程主要来自于国家权力的强力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表面上看来似乎更多体现着“被动城市化”的特点。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持续深入,城市化进程背后所蕴涵的文化因素日益凸显。国家在强力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被城市化的对象客观上也在不同程度地“主动”迎合着这一过程。 “主动城市化”的特征若隐若现,并日渐清晰。中国的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促使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产生并使之逐渐固化。在这个现象背后,更多体现了对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要求和主张,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直接而具体。

关键词:文化;权力;城市化

城市空间表象与都市性

——围绕曲阜“三孔”的城市景观及祭祀仪式变迁的人类学考察

山东大学 陶冶

本文在检讨相关学科关于都市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对山东曲阜从古代都城到现代城市的演变过程中围绕“三孔”的城市景观以及祭祀仪式的变迁进行考察,这样,从贯穿历史过程的都市结构性以及都市空间的多层性的角度,探讨对于中国社会都市性特质把握的可能方向。

城镇化理论前沿:城市气质研究纲要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吴军

一座城市就如一个人一样,有自身的形象与内涵,城市场景和气质就是对其形象和内涵的一种学术性表达。城市本身必须有自己的个性与特征,这直接影响着城市建设的成败。

然而,在当下中国城镇化推进中,城市个性与特征变得越来越模糊,“千城一面”现象越来越普遍,同质化问题越来越严重。针对此,本文借鉴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最新成果“场景理论”,提出“城市气质建设”的思路,以便规避和解决中国城镇发展中出现的同质化问题。场景理论认为,生活文化设施的组合会形成不同的城市场景,场景中不仅蕴含了功能,也传递着文化和价值特征。这种文化与价值特征正是城市气质构建的依据。本文认为,考量一座城市的发展水平,不仅要看城市的GDP、市政配套、生态条件以及与个体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居环境,而且更要看这座城市一脉相承的人文底蕴和文化特征,这是一座城市的内涵和精髓,也是城市气质形成的基础。

关键词:城镇化; 理论前沿;城市气质

胡同空间中的权力施展模式:对福柯圆形监狱模型的再解读

中央民族大学 杨青青

在该部分主要探讨的核心概念是空间。提到空间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Tim Ingold,他的一篇Against space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认为空间是“空洞的”,他说space is nothing, and because it is nothing, it cannot truely be inhabited at all(2011:145).另外一位对空间做出过探讨的法国社会学家Henri Lefebvre,他在《空间的生产》一书中提到空间的三个层次,firstphysical-naturethe cosmos; secondly, the mental, including logical and formal abstractions; and thirdly, the social. In other words, we are concerned with logico-epistemological space, the space of social practice, the space occupied by sensory phenomena, including products of the imagination. (1991:11-12)。我将其概括为物理空间,抽象空间和社会空间。在我看来空间的第二和第三个维度是空间最为详实和丰富的存在体现。而Ingold的结论正是他对于这一层面空间的忽视和误读。下边我通过对福柯圆形监狱模型在北京胡同生活情境中的变异来探讨空间的第二和第三维度存在的意义。以此来证明空间是从来就不是空洞的,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物理分割,胡同中的居民利用对物理空间的所具备的知识,施展各自的权力,构建出第二和第三层次的空间。我以三个小故事为支撑来探讨胡同中的权力施展模式,进而证明空间的多维度,以及多维度空间对于空间中个体的意义。

宜居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

——以重庆为例

重庆工商大学,俞萍

宜居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城市建设的软、硬件和环境优化等方面,需要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良性互动,需要市场调节、公众参与和政府治理相互配合。本文主要介绍了重庆市在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思考与经验,在此基础上就怎样建设宜居城市提出一些带有共性意义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宜居城市;实践探索

专题四:城市更新与遗产保护

都市区域的自我复兴

陈婷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

深圳经济特区一直被称为全中国最为自由市场化的改革先锋城市。然而,以土地红利为基础,其多年来活跃的城市建设活动却和“半公半私”的国企建设者们密不可分。无需考虑边境广袤乡村地区的原有肌理,急速扩张的深圳经过三十多年粗放建设迅速将其土地空白填满,成为了以‘房屋城市化’为衡量标准的‘中国速度’之代言者,并被内陆城市尊为榜样。

如今,在全球经济危机的阴影下,深圳突然发现自己已站在了亟需反思其发展路径的十字路口。尽管执政者习惯性地将关注点放在了‘重建’之上,然其城市问题的关键却是:如何才能令占据中心区域的大片工业土地、及其已有建筑存量更好地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的真实需要?事实上这不仅是深圳,也是诸多盲目发展的中国城市所面临的困局。

回顾深圳的城市化历程,作为一个建于‘共产主义’末期的城市,其城市管理体系始终还留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幸运的是,无处不在制度漏洞却也为这座城市新近孕育的市场力量带来了极大的助力。在一些地理区位上佳的旧国企工业区,自下而上的渐进式自我复兴方兴未艾。因为这些片区的产权往往早已被分散到诸多关系纷繁复杂的旧国企和私人业主手中–其根源则是早期混乱随意的资产倒卖、始于90年代末至今尚模糊不清的国企改革、以及不断在自我矛盾中演化的城市管治体系。由于仅有少量小规模更新项目在缓慢进行,这些片区成为了专业人士口中的‘停滞’区。但换一角度讲,这反而为中小商户留下了更多的机会,同时也令移民社会得以在这些不怎么美丽、却极为包容多样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繁荣。事实上,这些区域正是在为这城市里最基础的社会经济多元网络提供着缓冲空间,以舒解现今总体同质化和碎片化趋势导致的结构性溃败。

老工业城市更新改造中的社会空间重构

沈阳师范大学董丽晶

老工业城市更新改造,是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文化转变、工业布局变化以及城市老工业区改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发生了从生产空间到生活空间、从单位化到社区化、从集聚到隔离及从空间分化到社会分异的重要转变。针对这些转变,文章从强化公众参与、强调社区融合、增加城市公共空间、推进旧城改造有机更新这四个方面,对老工业城市社会空间规划调控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老工业城市;更新改造;社会空间

文化再生产视域下历史街区的变迁与反思

——以天津古文化街为中心的考察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桂慕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促使城市更新速度加快,城市中的历史街区如何存在和发展,成为学者论述的焦点。本文在梳理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借鉴文化再生产理论,通过分析天津古文化街的修建过程,从历史街区变迁的动力机制出发,说明古文化街的建设及与之共生的传统文化复兴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文化再生产的产物。它是各种相互矛盾的社会诉求和文化力量之间折冲调和的结果,并不完全体现参与角力的任何一种力量的预期目标。被再生产出来的古文化街及其民俗不是也不可能是原型的复制。通过剖析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之间的转换,本文指出,在遗产保护中“本真性”和“活态性”这两种互不兼容的诉求都不可能全面地实现。古文化街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存,不可分拆。它们都是天津乃至中国文化认同的载体。持续的文化认同不必要也不可能建立在一成不变的文化遗产之上。然而无法保持一成不变的文化遗产并不代表可以对其进行无所限制的文化再生产。本文再次呼吁文化自觉,倡导秉持尊重历史,协调各文化权利主体的利益,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原则,以使文化遗产本身所具有的经济、历史、审美、社会、人文等几种价值与文化认同之意义都能得以体现。

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工作的反思

——以上海市“建业里”改造项目为例

华东师范大学郭雪悦

近年来,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关注。思考上海“建业里”项目的改造工作,提出当前动迁工作使原住民日趋边缘化;改造理念提倡整体性保护;当前保护制度遭到突破三点反思,以期对接下来的改造工作有所提示。

关键词:文化风貌区;原住民;整体性保护;保护制度

都市更新中“超小区域”重大开发项目的人口影响研究

------以闸北苏河湾地区为例

上海理工大学罗国芬

以苏河湾地区为例,重大开发项目建设过程中区域人口与开发节奏、开发力度等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需根据“大拆大建”过程中拆、建进度与拆、建面积等对人口的影响来估算其对总人口的影响,并依照开发建设进度进行阶段性的处理。结果发现,以往规划中关于苏河湾仅5万人口的设定明显有悖于苏河湾人口的实际情况。苏河湾的案例表明对都市更新背景下大都市“超小区域”重大开发项目的人口影响要建立评估机制与动态监测机制,相关职能部门的公共服务与资源配置也要与阶段性的人口状况相适应。

关键词:都市更新;“超小区域”;人口预测;苏河湾地区

城市化与文化保存的纠葛

——台湾的经验与思考

福建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谭敏

本文通过对台湾城市化进程中文化保存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后发现,台湾的文化保存思路及其政策是伴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化发展、参与式政治文化的渗透以及本土文化的复兴等一系列社会背景不断优化调整的。在这一过程中,台湾的文化保存与城市化发展逐步从对抗走向融合,并呈现出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与特点,其过去与现在面临的一些困惑与挑战对大陆也有颇多启示。

关键词:台湾,城市化,文化保存

专题五:新型城镇化与规划

城镇化背景下多民族集聚城市居住人口分异测度、动力机制及优化模式分析---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新疆农业大学李松

以乌鲁木齐市为实证,通过信息熵和本地化隔离指数两个指标分别测度乌鲁木齐不同民族居住空间整体分异和相对分异。研究发现,乌鲁木齐整体居住分异程度有所减弱,汉族、维吾尔族和回族居住空间分异程度有所增强,其他民族居住空间分异度仍处于缓解态势。少数民族局部居住空间分异程度正不断增强,部分街区呈现居住隔离现象。汉族人口基本都处于均匀分布状态和低度分异状态,维吾尔族人口在水磨沟区以及天山区分异程度加剧,沙依巴克区和头屯河区分异程度减弱,天山区部分街区居住空间凸显隔离和极化现象。哈萨克族人口分异区域由零散分布向带状分布转变,分异街区不断增加,并沿城市中轴线向南北郊区扩展,回族人口分异区域发生很大变化,由沙依巴克区转移至天山区。乌鲁木齐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其中绿洲城市景观、城市文化多元化、住房制度的演化和住房市场化成为主导乌鲁木齐民族人口居住格局演化和分异的主要动力。“嵌入式居住模式”不是简单的市场选择和政策导控,是居住区各民族和各阶层自然、有序、可持续的融合,达到和谐状态。同时,这种状态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分阶段的、分步的、有序的过程。

关键词:居住空间;集聚;分异;优化模式;乌鲁木齐市


中国城市郊区化进程中的蔓延危害及应对

——基于美国的经验与教训比较

南京交通学院 何玉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突飞猛进,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城市社会。与此同时形成了一种离心分散化现象,即城市郊区化。郊区化是城市有机体向外扩展的过程,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当前中国城市郊区化发展有失控趋势。本文主要针对郊区化的无序蔓延影响到自然、人口和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不利于形成能源节约、资源节约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这一基本情景,通过研究中国城郊化发展进程及世界各国,特别是美国在城市郊区化进程中的教训与经验,提出城市郊区化进程中要发挥政府规划作用,遏制汽车交通危害及建成区摊大饼模式蔓延,以创造和谐、舒适、文明的人居环境。

关键词:郊区化;城市蔓延;危害;应对

村庄改制与集体主义转型

华中科技大学 刘成斌

村庄改制是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过程中“成建制”转变村庄性质与管理体制的变革,具体内容包括社区形式(农民村庄到市民社区)、产业支撑(农业向工商业)、土地性质(村集体所有转为私有)、管理体制(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为股份制)等方面。村庄分配虽然在产权分配方面采取了私有化到个人的主流改革趋势,但也规定一部分集体资源在产权私有的前提下由村集体统一经营、统一分配。这一方面保证“村集体”并不随着村庄改制而消解,并使政府在把握改革方向时避免出现两极分化、贫民窟等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村庄共同体在“整建制”转型过程中社会凝聚力的惯习延续,是村干部借以保障其权威合法性延续的重要杠杆。因此,村庄改制是为了应市场化需求而生,是为追求竞争与经营效率而进行的工具理性(手段)变革,但在分配体制上却继承了集体主义的文化基因。

关键词: 村庄改制;集体主义;制度预期;文化基因

新型城镇化社会治理如何进行

内蒙古师范大学牛长立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当前城镇化建设实际的必然选择,同时它也面临城镇化目的偏差、“城市病”、“空心村”等社会治理问题的挑战。新型城镇化的社会治理实践途径包括纠正城镇化偏差,转变管理体制、管理主体、管理方式、管理方法,资本提供方式,健全农民权益的保障机制,探索新型社区建设和发展就地城镇化等。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社会治理;城镇化目的偏差;“城市病”;“空心村”

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产城功能统筹结合问题

济南社会科学院王征

在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过程中,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脱节现象已经成为一对比较明显的矛盾,这在城市新区建设和工业园区的发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产城结合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有效途径。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城市化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在新一轮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实现“双轮驱动”,良性发展。

关键词:产城结合;城市功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

新型城镇化与社区规划

同济大学 张俊

从社区规划的空间角度入手,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问题与社区规划的变迁。新型城镇化对社区规划提出的挑战是在什么范围做社区规划,谁来做社区规划,如何评价社区规划,社区规划的制度保障。社区规划面临的机遇是新型城镇化对社区规划的供给和需求都有很大的增加。基于空间的角度提出社区规划需要确定合理的社区规模,小封闭大开放的空间结构,处理好居委会管理范围和居住小区管理范围的关系。社区规划的发展前景是在面对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社区问题逐步建立起社区规划的范围、标准、方式和制度。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社区规划;空间

专题六:城市流动人口与治理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跨区域服务管理协作机制研究

——基于整体性治理视角

中南民族大学方堃,武俊伟

社会急剧转型的中国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传统碎片化治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流动性增强对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需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整体性治理模式能够破解跨域治理的体制难题,具有理论契合性与实践应用价值。整体性治理视域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跨区域服务管理协作机制创新的三维路径是,流入地与流出地及流经地跨主体合作;中央与地方以及民宗、城管、公安、工商等系统实行“线上”与“线下”无缝对接的跨部门协同;政府、社会与市场之间跨组织协调。

关键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碎片化;整体性治理;协作机制

都市代耕农业圈:“化”学进程中的生存与游耕

中央民族大学黄志辉

近年来在中国东部地区城市化与工业户的过程中,催生了“代耕农业圈”的现象。这种代耕圈围绕城市与工业区分布,大量代耕菜农游耕于其中。在代耕农业圈中,劳动力、土地、水源、河流、天气等生态要素都收到了来自工业或城市力量的支配,代耕农受到资本、权力以及地方势力的挤压。来自珠三角与北京郊区的案例均表明,生存于工业化或城市化进程中的代耕菜农,所从事的耕作已经不是传统农业社会的耕作,而是受现代化进程支配的不可逆的耕作:他们所从事的农业生产,是配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农业生产,是一种耗竭地力的“变态”式生产方式。

关键词:游耕,生态,代耕农业圈,代耕菜农, “化”学进程;珠三角,北京郊区

偏见、认同与心理融入

——基于湖北武汉市穆斯林流动人口调查

中南民族大学李吉和

穆斯林流动人口在城市是否受到歧视和偏见不仅反映了流入地是否接纳这些“外来人口”,也决定了其是否能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当前大部分穆斯林流动人口表示自己和本地人有差别,这说明他们与城市居民之间还存在深刻的隔阂,具有一定的距离,这不仅是他们没有完全融入城市居民生活圈、存在一定的社会隔离的反映,而且也不利于他们的社会融入。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具有二重性特征,即他们对乡土的认同和对城市的认同是结合在一起的,既认同城市,又对农村及农村人的身份表示认同。其中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是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具体表现,而对农村人自我身份的认同又不利于其对城市产生心理归属。当前穆斯林流动人口虽然愿意在城市打拼,但是却难有定居的意愿,即在城市的归属感上呈现出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这意味着大部分的穆斯林流动人口仅仅是把城市当作挣钱的地方,视自己为城市的“过客”,并没有打算长期在某地居住生活和发展,回老家是早晚的事,说明他们的社会融入并没有完全实现。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教育问题初探

北京交通大学张国

要做好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教育工作,既需要有相应立法工作领域的突破,也需要政府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在开展教育培训之前,对农民工的分代研究是教育培训内容细化与充实的前提。农民工教育培训学校的建设应当发挥政府和社会两者的积极性,其中的师资队伍建设应当走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道路。为了确保教育的成效,检查与监督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教育与培训;问题;对策

道德经济与道德的“双重性”

——对化隆拉面馆“收敛式”经营模式的考察

西南大学 张岳

道德在人类经济行动中的作用,一直以来都受到学者的关注。进入城市经营拉面馆是青海化隆人参与中国城市化、现代化并分享中国社会发展成果、实现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由于伊斯兰教的文化养成,他们形成了一种具有道德经济意味的“收敛式”经营模式。基于在北京和山东两地的调查,本文从经济社会学的视角考察了这种“收敛式”经营模式的特征、微观构建过程和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认为伊斯兰教禁酒的道德观念是其背后的最大原因,但道德本身具有实在性和建构性的双重特性,因此道德经济在收敛他们经济理性的同时也留有一条突破自我的路径。最后提出了三条命题以说明在化隆拉面馆停留在收敛式经营模式或突破此模式的可能条件。

生活压力与大城市居留意愿

——关于在京外地户籍大学毕业生的实证分析

北京工业大学赵卫华

本研究以推拉理论为基础,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生活压力对在京外地户籍大学毕业生居留意愿的影响。结果显示,大学毕业生的收入支出水平并不会影响其居留意愿,而居住压力,则构成了大学毕业生未来是否会离开北京的最大推力。具体地说,居住类型(来源)和住房面积对大学生毕业生的居留意愿影响显著,居住面积越小离开的可能性越大,而自己单独租房和合租房者比住单位宿舍及其他住房形式者未来离开北京的可能性更大。此外,个人人力资本(学历)、社会资本(毕业院校是否在北京)、是否在国有单位工作、生活的总体满意度水平也影响其居留意愿。与农民工不同的是,流出地对大学毕业生并没有拉力作用。

关键词:外地户籍大学毕业生;居住压力;居留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