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道德心理学论坛成功举行

发布者:张与竞发布时间:2025-01-10浏览次数:10

202514-15日,东南大学道德心理学论坛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的主题为“当代中国道德心理学的范式与发展”,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东南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百余名师生参与了此次会议。



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教授马向真老师主持开幕式。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洪岩璧、中国伦理学会会长孙春晨、《伦理学研究》执行主编向玉乔、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与科学系主任张学义致开幕辞。


(孙春晨)


孙春晨在题为“文化差异对道德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的大会报告中首先回顾了心理学研究中的文化转向,并指出,文化心理学与道德心理学关系紧密,文化心理学旨在揭示文化和心理互相影响及整合的机制,而道德作为文化的分支,与心理的关系同样符合这一模式。最后,他进一步阐述了文化差异对道德心理具有多种影响作用,并强调了道德伦理研究对于这一领域问题关注的重要性。


(韩布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韩布新在题为“善:伦理始与终”的大会报告中,从伦理发展的古今现状切入,反思了知识界面临的文化遮蔽性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重自我”理论。他表示,伦理中的善分为“底线、中线、顶线”,分别对应“个人自我与社会自我”、“社会自我与自然自我”以及“个人自我与宇宙自我”。通过修通与整合四重自我,人们可以合理应对自理性革命以来造成的“知情分离”困境,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最终实现理想的人生愿景。


(钟年)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钟年在题为“道德、文化与心理建设”的大会报告中,通过对近年来社会热点伦理道德事件的梳理,阐述了“伦理”与“道德”概念的意涵。他特别强调了文化与伦理的关系,指出中西方在伦理道德文化上的差异性,以及在个体层面反映出的不同心理机制。基于这一状况,他进一步提出了“塘鱼兼治”的心理建设理念,尝试将心理学与伦理学相结合,充分发挥个体与群体的良性互动作用,为促进更好的道德文化氛围贡献力量。


(向玉乔)


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向玉乔在题为“作为道德思维的道德记忆”的大会报告中首先对于“道德记忆”的概念进行了简单介绍。道德记忆是一种人类记录、重现自己关于善与恶的道德生活经历的思维能力。接着,他对于道德记忆在伦理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他指出,传承性是伦理道德生活的重要特征,而道德记忆正是其得以传承的重要媒介,伦理道德的内容正是在道德记忆的不断建构中逐渐形成的。此外,他还强调了道德记忆在应对道德虚无主义思潮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对道德记忆的关注,我们可以重新审慎思考伦理生活存在的前提条件。最后,他对于道德记忆在伦理生活中具备的高度解释力进行了总结,道德记忆在中华民族伦理传统的同一性、连续性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马向真)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与科学系教授马向真在题为“伦理规范与心理事实—论道德心理学的哲学意义及发展可能”的大会报告中,首先界定了道德心理学的学科定位。道德心理学作为伦理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是伦理学的“实然”部分与心理学的交叠,即对道德现象的心理学研究。通过回顾国内外道德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她进一步澄清了经验心理学与规范伦理学之间的张力,从道德主体的设定问题、道德行动的评价问题以及道德信念的辩护问题出发,分别探讨了心理学研究成果可能对规范伦理学论证起到的有益作用。最后,她对道德心理学的未来发展状况进行了展望,期待更多学者在伦理学与心理学间找到平衡。



此外,武汉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喻丰围绕“人工智能的道德心理学”、华东交通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舒曼围绕“阳明心学为道德自律赋能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蔡蓁围绕“心理变态研究对理解共情的哲学启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林丹围绕“弱人工智能时代:德育图景、意义危机及应然向度”及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孙彩平围绕“中国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动态演变及生态系统模型建构——基于三轮大样本实证调查”分别作了大会报告。


(分会场现场)


在分会场环节,来自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领域的与会学者围绕道德心理学的伦理基础、道德情感研究、道德心理与教育、认知科学视角下的道德心理、人工智能时代的道德心理等话题作了精彩发言。不仅深化了对道德心理学核心问题、发展路径等内容的理解,也进一步丰富了道德心理学作为交叉学科的思想资源。


(韩布新致辞)


闭幕式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韩布新对本次论坛情况进行了总结。韩布新教授对本次论坛主办方的大力支持表示了感谢,并期待道德心理学领域未来进一步的交流与发展。本次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闭幕。


供稿:东南大学 王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