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科学系邀请复旦大学张汝伦教授讲座

发布者:何熠发布时间:2017-11-03浏览次数:1650

2017年11月2日上午,“哲人席”第三十四期讲座在我校九龙湖校区人文学院五楼学术会议中心成功举行。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张汝伦教授,以“现代性与哲学的危机”为题,为东大师生带来一场精彩的报告。讲座由东南大学人文学院范志军副教授主持。

现代哲学面临的一个严峻困境就是哲学危机问题。什么是哲学危机?现代哲学的危机是怎样产生的?这个危机的内涵是什么?它与现代性又有什么本质关系?张教授围绕西方哲学史的转变展开,以许多西方重要哲学家的有关论述为证,来表明现代性的思维和文化形态必然会导致哲学的危机。

张教授指出,今日哲学的危机根本上在于哲学与生活脱离了关系。从经验层面上看来,哲学的危机似乎是由于形而上学的失败与实证科学的不断进步之间的对比所照成的,但实际上哲学危机却是现代性的思维方式所招致的必然结果。哲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以思考作为整体的世界为己任,它以把握整体的存在为目的。而自近代以来,世界被分为自然与心灵,随着世界被分裂,理性被分裂,人的生活也被割裂为碎片化的存在,万物一体的世界不复存在,世界失去其整体性的意义。当世界被分裂为自然与心灵时,同时也产生了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即自然沦为认识的客体和对象,随之而来的用理智改造对象、控制世界以使对象满足人的需要的思维方式也就势在必然。而用理智控制、改造自然则必然离不开方法,因此近代人对方法论之情有独钟。

另外,当人将自然作为改造的对象时,人与此同时也就失去了人在自然中的位置。人将自己从自然中摘出来,世界因此离人而去,人与世界疏离,而人与世界的疏离则必然导致人的生活的分裂。近代的主体性原则不但使理性分裂,还使人的整个生活分裂。当整全的理性萎缩成了形式合理性乃至程序的合理性时,由此哲学内在的生命也就被取消,从而导致哲学内在的解体,即哲学不再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方式,而只是一种理性。哲学放弃了整体性的追求,意义与真理的问题不再是人生问题,而实质意义的缺失则必然会导致意义的虚无主义,或者如果说有意义那么也只是碎片化的意义,而不再有贯穿理解人类行为的整体意义。当然,这种意义缺失原因不止一端,但当哲学放弃了对这个世界的整体追求,与这个世界一起分裂,确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现代哲学的危机就在于它不仅放弃对“道”的追求,并且以解构此“道”为职志,哲学不再是形而上学,甚而不再是存在论。

因此,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和语言论转向使哲学越来越远离现实生活而成为一门纯粹思辨的、理论的学问,这种转换不仅没有使得哲学改变理论脱离现实的状况,反而加剧了哲学脱离现实的倾向,哲学的功能范围日益萎缩,哲学的地位和合法性受到质疑,哲学日益沦为纯粹思维的技术。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中,东大师生就各自的疑惑和感兴趣的话题与张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面对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张教授予以详细的解答。(张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