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东南大学实验哲学工作坊”在我校圆满落幕

发布者:何熠发布时间:2017-11-06浏览次数:2412

2017年10月28日,由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与科学系主办的首届“东南大学实验哲学工作坊”在榴园宾馆举行。来自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四川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财经大学、青岛大学等多所高校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工作坊。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珏教授、哲学与科学系主任夏保华教授也应邀出席了会议。此次工作坊聚集了我国实验哲学界的众多研究者与爱好者,工作坊的举办对于我国实验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场新兴的哲学运动,实验哲学(ExperimentalPhilosophy)在近二十年间引发了哲学研究方法的变革,它试图综合运用社会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手段来探讨哲学问题,在国内外学界呈现方兴未艾之势,但同时也面临着哲学方法论合法性与具体哲学实验合理性等诸多争议或质疑。此次工作坊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召开的。

会议开幕式由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张学义老师主持,人文学院院长王珏教授致开幕辞。王院长首先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忱的欢迎,随后介绍了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特别是哲学学科的历史沿革与未来发展目标,同时肯定了实验哲学运动对于学科发展的意义。


在正式开始的大会报告中,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朱菁教授回顾了实验哲学短暂的发展史,并结合实验哲学的研究现状和人才培育的瓶颈,对实验哲学的未来表示出一种审慎的担忧。同样来自厦门大学的曹剑波教授报告了中国人的知识观调查的实验研究,强调在中国开展知识论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华东师范大学颜青山教授以“我们应该高兴地还是悲伤地做坏事”为题,结合自身实证研究,聚焦场景化调查与直接信念调查的分歧,进而对实验哲学研究方法表示了质疑,对“扶手椅”哲学进行了声援。

接下来的主题报告中,与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深度探讨实验哲学的相关问题。东南大学张学义老师、厦门大学郑伟平老师、首都师范大学梅剑华老师、四川大学徐召清老师、上海大学刘小涛、厦门大学王奇琦老师、浙江大学张子夏博士等着重从元哲学、方法论、具体实验操作等方面探讨了实验哲学的一般性问题。东南大学冷玥老师、厦门大学刘晓飞老师、浙江财经大学董蕊老师、北京理工大学薛少华老师、浙江大学郭喨博士等分别从道德哲学、知识论、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等实验哲学的分支领域报告了各自最新研究成果。值得一提的是,来自东南大学学习与科学研究中心的冷玥老师利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对道德判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北京理工大学的薛少华老师利用最新虚拟现实技术探讨了传统哲学中“自我”概念及其在当代的新扩展;两则报告引起与会学者的广泛兴趣与热烈讨论。

会议还专门开设了博士生专场。在该环节中,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李晓哲博士、中山大学的伍素博士与厦门大学黄俊维博士后、中山大学徐嘉玮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周祥博士、李金彩博士、朱晓真博士以及东南大学的赵志辉博士等分别汇报了各自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闭幕式由首都师范大学梅剑华老师主持,厦门大学朱菁教授致闭幕辞。朱老师充分肯定了此次工作坊举办的意义,对会议报告进行了高度评价,对实验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短短一天的会议日程,二十二场会议报告,日程紧、强度大、质量高,汇报的过程伴随着热烈的讨论,碰撞出精彩的思想火花。感谢与会学者的宝贵分享,也期待下一届实验哲学工作坊金陵再相聚。

(宋续杰 贾浩然 张学义)